欢迎来到景德镇陶瓷大学校友网!

新闻中心

母校新闻 总会快讯 各地动态 通知公告

《我与陶大》丨秦锡麟: 我们为陶大跨越式发展奠基

2023-01-06     |     5078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转眼间景德镇陶瓷大学迎来了第110周年庆。对于我而言,景德镇陶瓷大学在我生命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我在1960年,成为景德镇陶瓷学院美术系的一名学生,我在陶瓷学院度过了我四年的青春岁月,我的艺术生命在这里起航。而后我又机缘巧合,在景德镇陶瓷学院担任了近十年的院长兼党委书记,我和我的母校的老师以及同事经历了改革开放——励精图治、共同奋斗的艰难岁月。十几年的时光不算短,何况它占据的是我人生中最美的奋斗时光。耄耋之年,再蓦然回首才恍然发现,景德镇陶瓷大学已与我的生命交融相织,再也不能分开。


1.png


1994年,我在江西省陶瓷研究所担任所长,正干得如鱼得水和风生水起的时候,轻工业部有意调我到景德镇陶瓷学院当院长。时任轻工部教育司王司长,曾三次到景德镇做我的工作,但当时我都没有答应。一来我在省陶瓷研究所工作多年有感情,另外一方面担心自己没有从事过教育工作,害怕自己胜任不了就婉言拒绝了。后来王司长对外开玩笑说:“三顾茅庐都请不动秦锡麟去陶瓷学院当院长。”

时间到了1995年3月,我到北京参加第八届全国人大代表会议,结果遇到了当时的省委书记吴官正,吴书记再次找我谈话,让我到景德镇陶瓷学院去上任。吴书记语重心长地对我说:“你是共产党员,是党员就要服从组织分配,党现在需要你去景德镇陶瓷学院工作。”作为多年的老党员,我知道吴书记说这些话的分量。回到景德镇后,我交接好省陶研所的工作,5月份就到景德镇陶瓷学院上班报到去了。

我曾经是60级景德镇陶瓷学院美术系毕业的学生,本身跟景德镇陶瓷学院有很深的情感,那里有很多我曾经的老师和同学。刚刚到陶院的时候,我感觉工作真是千头万绪,不知从何抓起。但是我本着倾听群众意见的原则,首先在基层做深入调查研究。刚到学校,我就走访了学校将近一百多人,从普通教职工,到中层领导干部再到院级领导,包括退休了的老领导,听取大家的意见,全面了解陶院当时的基本情况。


微信图片_20230106141729.jpg

秦锡麟与同学熊钢如


作为院长兼党委书记,我每次召开党委会、院委会,都坚持不先发言,让副院长、副书记先发言,然后参会的每个人陆续发表意见。开始的时候,这些副院长和副书记都不习惯,时间长了他们就敢放开了讲,参会的每个人都畅所欲言,最后我才在大家的意见基础上总结性发言。因为我深知作为党政一把手,如果我一开会先发言先定调,其他人就不好发表不同意见和看法,我又怎么能够听到群众真实的声音呢?

我来陶瓷学院的第一步棋算是走对了,发扬民主,听取大家的意见,“陶院的现状是什么?”、“陶院要搞好需要抓那几点?”最后将大家的意见综合起来,我的工作思路渐渐清晰。


整顿干部队伍,提高工作效率

深化改革,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初入陶瓷学院,作为学校领头人,我既要把领导班子团结好,又要解决干部队伍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整顿歪风邪气,以整改促进各项工作的进步。


1997年我校首届教学工作大会.png

1997年我校首届教学工作大会

作为学院党政一把手,我深知要搞好学院班子工作,发挥班子团队作用,首先要以身作则,其次要团结大家,特别是要团结班子里的人。而班子团结的关键,首先相信大家,选择能人放手让他们干。作为陶瓷学院院长兼党委书记,按常理应该是我党政一把抓,但是我并没有个人一言堂,我将手上的人事权、财政权、基本建设权,全部让相关的副书记、副院长担任。我让副院长周健儿管教学、科研,因为周健儿科班出生,专业能力强,工作认真负责;副院长肖任贤务实能干、工作认真细致,我就让他管学院的财务、人事、后勤、基建等工作;我又让党委副书记饶俊南管学生事务,因为此人工作踏实、有耐心、与学生打交道经验丰富。

我在班子大会上跟大家推心置腹地说:“大家大胆真抓实干,只要你不是以权谋私,出问题你们推到我头上来,我来负责任;如果你们以权谋私,那我就对不住,该撤你的职就一定会撤你的职。”所以,整个班子大家做起事来很开心,极大地调动了干部工作的积极性。


1996年院领导与青年教师共度中秋佳节.png

1996年院领导与青年教师共度中秋佳节


在调整领导班子的过程中,我会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同时建立健全干部考核制度, 实行“能者上、庸者下”。“能者上”确实发现和提拔了一些有能力的干部,可是“庸者下”当时的工作难度还是非常大的。

刚到陶院的时候,学校处于城乡交接处,学校周边环境不好,学校人事构成复杂、管理混乱。当时对于干部出现的问题,群众反映很强烈,我决定通过党委会开会讨论,处理和免掉部分不合格的干部。当时有关心我的人悄悄告诉我:“不能免,免掉肯定会有人闹事。”我回答说:“闹事也要免!”我依然顶着压力,召开了党委会讨论,并在会上当场免掉了七个中层干部。

通过一段时间的整顿,我撤掉一些工作上得过且过的干部,提拔了一批优秀的有才能的中青年干部。其中对于个别免掉以后表现好的干部,我又重新任用并让他担任重要职务。这些人事任免措施和制度,刹住了当时的歪风邪气,激发了学校干部职工爱岗敬业精神,学校不再人浮于事,办事效率迅速提高。


刚到学校,确实每天都有人到我办公室吵闹的,我对他们都耐心做工作,一一跟他们解释。但是也有例外的,有个学校员工和社会上的人有勾结,学校的职工都怕他,学校领导也一直不敢动他。有次他跑到我院长办公室闹,并且对我进行人身攻击和人身安全威胁。我打电话找到学校保卫处的人来劝离,保卫处的人碍于这人惯常手段,不敢上前劝离,怕得罪人。我当场跟保卫处的干部说:“学校安全,你们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对于危害安全的人,你们要敢于处理,如果他们敢在校园内违法犯罪,你们还可以让派出所、公安局来处理。现在这个人在我办公室无理取闹,你可以将他请出去,如果你保卫处管理不了,我可以重新安排有能力的人来管理。”这样,保卫处的干部也明白我是认真的,立马上前劝离闹事者,闹事者也知道我并不怕他,而且也知道无理取闹捞不到好处,说不定还真进派出所,只好跟随保卫处的人悻悻离开。


打造一支稳定而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教育的成功取决于有一支稳定而强有力的教师队伍,而教师的高水平和高素质,是高等院校长远规划学科发展的决定作用和核心力量。

历史和现实反复证明,谁拥有顶尖人才,谁就能占领科学高地,引领学术潮流,获得竞争优势;谁拥有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教学技能高、创新能力强的高素质师资队伍,谁就有高水平的办学声誉和高质量的人才培养。

1996年庆祝第12个教师节.png

1996年庆祝第12个教师节


刚刚到陶院的时候,全国大城市、沿海城市改革如火如荼,而景德镇陶瓷学院发展相对滞后缓慢,很多中青年教师因为各方面的原因,都选择了到北上广这些城市发展。面对当时这种要钱没钱、要人没人的状况,我决心从人才引进、稳定教师队伍方面着手学校教学工作。

当时陶瓷学院采取的方式是“引进来、送出去”的原则,就是积极外引内培,抓住机遇、改善待遇、引进人才;同时,稳定学校骨干,精心培养,鼓励在职教师攻读硕士、博士学位。

我当时亲自跑广东、跑上海,广泛听取校友的意见,对于那些离开陶院的骨干人员我力劝他们回来。余进宝老师,原来是陶瓷学院美术系的系主任,我就做他的工作让他带头回来,这样广东回来了一批教师。江伟辉、江向平二位博士也是那个时期回到了陶瓷学院。当时得知江伟辉在上海博士即将毕业,我就亲自跑到上海去做他的工作,让他回到陶瓷学院工作。这样陆陆续续,陶瓷学院引进了不少研究生、博士生。2001年,中科院院士、著名陶瓷科学家郭景坤被陶瓷学院聘为学校学术委员会主任。


2002年第四届日用陶瓷专业委员会年会暨加入WTO后中国日用陶瓷发展对策研讨会.png

2002年第四届日用陶瓷专业委员会年会暨加入WTO后中国日用陶瓷发展对策研讨会


经过几年的努力,景德镇陶瓷学院基本上形成了以中科院院士为顶层,省级学科带头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以及各级各类骨干教师等金字塔形人才梯队,教师队伍在数量上和质量上都发生了显著变化,保证了本科教育质量的稳步提高和学科建设同步发展,突出了陶瓷艺术设计和陶瓷工程特色,形成了以工为主,工、文、管相结合,覆盖陶瓷行业所有领域的专业体系。


多方筹措资金,加快校园基础设施建设

刚到陶瓷学院的时候,学校资金非常困难,甚至连美术系老师画册都没有钱出。我初来乍到,那些老教师提出:“秦院长你来了,能不能为我们美术系老师出本画册啊?”我在省陶瓷研究所工作期间,在日本做过一场个人作品展出,面对陶瓷学院老教师这样的困境,我毫不犹豫地将我在省所的这笔个人收入,拿出来为美术系老师们出了一本画册,这也是那个年代陶院美术系老师们出版的第一本宣传画册。

1995年正是国家深化教育改革的时代,全国高校普遍实施扩招,景德镇陶瓷学院扩招以后,校园占地面积和教学用教室与扩招的学生数量完全不匹配,教学用地与教学用房极度匮乏。老陶院美术系教学大楼的教室,又被部分教师占成个人工作室。为了解决教室不够的困难,我想办法暂时将实验工厂的二楼改装成老师工作室,腾出美术教学楼的教室提供给新生上课,我要求老师们搬到实习工厂楼上新装的工作室去工作。有的老师不愿意,我就做他们的工作,我说:“我是院长、书记,也在一线从事教学工作,我自己一个小房间都没有,我这样做只是为了学生有教室上课,如果这样做你都有意见,你觉得还有什么更好的方法?”当时大部分老师还是讲道理的,我这样与他们沟通,他们也觉得无话可说。


1996年轻工总会重点学科专家来院.png

1996年轻工总会重点学科专家来院


陶院老校区建艺术馆和教学楼,当时预算要二千万,轻工部当时答应了给陶瓷学院三百万。最后可能轻工部资金也紧张,差点给陶院的三百万都想变卦。我当时得到消息,立马就打电话给轻工部领导,说:“如果你三百万都不给我们,麻烦你直接把我这个院长撤了!”当时轻工部教育司的领导说:“小秦怎么可以这么说话?”我回答说:“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啊,领导,我有什么办法?”当时部里的领导也拿我没办法,三百万资金还是如期到位。

轻工部的三百万到了以后,我就让基建部门开始动工建设。当时的老院长胡怀陵就无不担心地说:“小秦啊,二千万的教学楼,你三百万也敢动工?胆真大!你以后工资发不出来怎么办?”我回说:“老院长,谢谢你关心,胆子不大,永远搞不起来,我们不动工等他二千万都到位,那可能一辈子也做不起来。”

为了解决校区建设资金,我和主管财务的肖任贤副院长经常到教育部、国家计委、财政部去要钱。那几年,我刚好有个有利条件,我连续当了三届全国人大代表。每次开人大会议的时候,我就带上肖副院长一起到北京去。我白天开人大会,晚上就拉着肖副院长去跑资金,那种求爹爹拜奶奶的难度自不必说。

有一次,我和肖副院长到国家计委去要建设资金,国家计委财政司长当时正忙其他公务。这位司长人非常好跟我也比较熟,他就对我说:“你们晚上到我家里来,具体困难具体讲,我听一下你们的详细情况。”我和肖副院长还有财务处长三人,晚上吃完饭7点半就急忙赶到那位司长家去。那时正是北京隆冬12月份,外面天寒地冻,偏偏那天晚上计委临时开会,我们三个人站在北京的某个弄堂口冻得瑟瑟发抖。一直等到10点多,那位司长才开完会回来,看到我们三个站在外面几个小时,顿觉得很不好意思,同时也被我们的精神所感动,觉得基层学校为了建设校园确实不容易。我们三人从北京回来后不久,计委终于给我们陶瓷学院又解决了部分资金。


1996年江西省教委重点学科评审专家组来院.png

1996年江西省教委重点学科评审专家组来院


刚到陶瓷学院,我们学校还面临着教师住房极度紧张的困难。我到任后,我们想方设法建了三栋教师宿舍楼。当时我在省陶研所的居住条件并不好,而且上班也不方便,学校分房小组按规定可以分一套住房给我,但是我坚决拒绝了,我不得这套房子,就意味着其他老师多一次机会。我在陶院干了十年,一直到退休,陶院后来也建了不少教师楼,我也始终没有为自己分过一套房子。

1995至1997年间,景德镇陶瓷学院在校园周边分别建了一栋教工集资楼,在“老四合院”、“三角地”等地方,先后兴建了几栋教职工宿舍楼,基本解决了教职工的住房问题。1999年兴建了一栋集陶艺中心、教学楼与图书馆为一体的综合楼,还兴建了学生公寓、游泳馆和阶梯教室,2000年创办了中国陶艺国际夏季进修学院,2001年在老校区建设了日用与建筑陶瓷国家工程中心,为全院师生提供了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为学院学生学习和生活创造了条件。


邵逸夫对陶瓷学院的“逸夫楼”评价很高


在校园基础建设方面,景德镇陶瓷学院全体干部职工除了自身努力,我们还努力获得外部资金的支持。景德镇陶瓷学院先后建设了二座逸夫楼,成为江西省第一个获得二个“逸夫楼”的高校。


5.png

2006年为庆贺邵逸夫先生百年寿辰,由学校名誉院长秦锡麟教授担任总设计,余进宝、何炳钦、邹晓松教授参与设计和制作的“庆贺邵逸夫先生百年寿辰”礼品瓷在昆明举行交接仪式。


这是我和肖副院长二人去跟主管部门教育部多次申请争取过来的。为了建好逸夫楼,我就跟肖副院长商量,我说:“我们一定要建好这座逸夫楼,一定要从外观和内部结构都要做到完美,不然的话,我们跟教育部不好交差。”因为当时争取资金时,教育部领导就事先嘱咐过我们,如果这次景德镇陶院能建好“逸夫楼”,还有机会申请下一个“逸夫楼”的名额。

于是,我们学院就请了上海同济大学设计师设计了老陶院的“逸夫楼”,上海同济大学的设计水准在国内都是走在很前列的。在建设过程中,我协同学校各个主管领导严把质量关,包括外面的墙面和地砖,我们都做到关注细节,用什么颜色用什么造型,甚至连卫生间都要求不能跟以前那样,做到高标准、严要求。结果这座教学楼完工的时候,轻工部领导和省里的领导来视察,看了以后都夸赞陶院的“逸夫楼”建得最漂亮。

正好轻工部教育司到了江西南昌,省里让我到南昌向教育司领导汇报工作。在南昌汇报工作过程中,我又得到了邵逸夫将要到江西来的消息,我就竭力怂恿省里领导,尽量安排教育司领导陪邵逸夫到景德镇陶瓷学院来参观。结果过了几天,省里领导和教育司领导果然陪着邵逸夫来到景德镇,并且参观了景德镇陶瓷学院的“逸夫楼”。邵逸夫整个参观过程都兴致勃勃,显得非常高兴,并对陶院的“逸夫楼”给予了充分肯定。所以景德镇陶瓷学院第一座“逸夫楼”的成功建设,为第二次申请新校区“逸夫楼”埋下了“伏笔”、打好了基础。当时全江西所有高校,就景德镇陶瓷学院有二座逸夫楼,一座在老校区,一座在新校区。这样江西其他大学有点懵了,因为有的大学一次还没申请到,而景德镇陶瓷学院已经成功申请到二次。


2002年逸夫楼落成仪式.png

2002年逸夫楼落成仪式


后来,我跟肖院长深有体会,任何成功都不是凭空而来,只是景德镇陶院对于建设逸夫楼更认真,建设水准高、建设效果好,才会赢得二次“邵逸夫教育基金”的支持。2005年,学校逸夫教学楼被教育部授予邵氏基金赠款第14批大学项目优秀工程一等奖,在全国邵氏基金赠款项目优秀工程评选中名列第一。


营造优美校园环境,建设现代校园精神文明

在加快校园基础建设的同时,我们学院注重学校学生精神文明建设,在制定校园行为规范准则的同时,整顿校风,狠抓校容校貌,营造优美和谐校园环境。我们深以为,校园文化是学校在办学过程中所形成的的思想、理念、价值、传统、行为等内在的文化整体,而美好校园环境的营造,是学校文化、精神面貌的物化体现。

我初到陶瓷学院时,学校缺资金,校园环境很糟糕,学校教学区与家属生活区混合在一起,教室里满是垃圾场,马路上自行车乱停乱放。以前老校区进门两边有两个草坪,夏天的早上,我去上班,看到草坪上满是西瓜皮,易拉罐到处都是,学生有随手扔垃圾的坏毛病,整个校园完全没有高等院校应有的校园文明。

我于是召集全院中层干部开会,我说:“我们穷、我们没有钱搞建设是客观的,但是搞好校内环境卫生、校园秩序总不要很多钱吧?这只能说明我们管理没到位。”在会上,我与院里领导班子共同制定了严格的文明标准,并要求各级各部门层层落实,全体干部严格要求自己的同时教育启发管理学生。我每天巡视检查盯着主管领导不放,其他的院领导也行动起来,对不文明的行为一抓到底。

有一次我在校园马路上走路,有个在我前面的学生,手里拿着一罐饮料,喝完后随手一扔。我在后面走着,悄无声息地走过去捡起易拉罐,然后扔进路边的垃圾桶。这个动作,不小心被这个学生发现,他见院长在帮他捡易拉罐,当时傻了眼,顿时羞愧难当,赶紧跑过来赔礼道歉。

经过一段时间的整顿,学校环境初见成效,学校文明程度逐步提高,学生精神面貌大大改观。其他兄弟学校来参观、轻工部来人、省里领导来检查,普遍感觉陶瓷学院看起来小小的,但是进来的人都会感觉眼前一亮,到处有条有理,环境干净、绿树成荫,到处显示出生机勃勃的景象,师生精神面貌焕然一新。时任省委书记孟建柱第一次到陶瓷学院,他曾开玩笑说:“景德镇还有这样的地方啊?学校虽然不大,但漂漂亮亮、干干净净,这里不像是景德镇啊。”


2001年新生军训汇演.png

2001年新生军训汇演


校园是大学生成长的摇篮,我们学院通过绿化、美化、亮化校园,在校园内精心布置了人体雕塑、喷泉、草地、文化墙,使得每个置身其中的人,能感受到一种愉悦、一种净化、一种美好,这种校园文明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对每个学生行为起着潜移默化美的召唤,在他们的精神世界留下深深的痕迹。


“未雨绸缪”筹划湘湖新校区

通过几年的筚路蓝缕、艰苦奋斗,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陶瓷学院老校区基础建设已经逐步完备完善,学院各项工作也渐渐步入正轨,但依然满足不了逐年增长的学校扩招的需求。

我通过多次召开院委会、党委会讨论,让学院领导班子内部逐渐达到了共识:学校不能停留在目前的状态,满足于现状,一定要为将来打好基础,为申报大学、申报博士点下苦功夫、做好准备。新厂校区陶院规模那么小,怎么能申报成为大学?因为申报大学国家是有规定的,它需要占地规模的,还有学生拥有量,所以景德镇陶院老校区急需扩大校园范围。


2002年浮梁县湘湖镇政府关于陶院新校区征地合同签字仪式.png

2002年浮梁县湘湖镇政府关于陶院新校区征地合同签字仪式


当时陶瓷学院打算将学校对面的新厂村和附近的化工厂买下来,当时对面都是农田和农民建的私人小洋楼。经过核算,如果购买对面的新厂村,土地以及土地上的附着物,还有房屋拆迁,折价一亩地达到将近三十万元,而且陶院还要安排部分农民工的工作,陶院当时拿不出这么多钱,也负担不起这些增加的人员工资。买地扩校的事,就这样被暂时搁置下来了。

机缘巧合,2002年初,我因为到南昌开省党代会,时任浮梁县县委书记黄晓华,还有湘湖镇的李书记,在晚上休息期间,他们俩到我房间坐着聊天。湘湖镇的李书记说:“秦院长,你帮帮我们湘湖镇的忙呗。你一天到晚跟外国人打交道,外事工作搞得很活跃,你能不能帮我们引进外资?我们湘湖镇的店面50元都租不出去,整个经济发展不起来。”当时我也答应有机会一定帮忙。

不久后有天晚上,我在家看电视,看的是江西新闻,孟建柱正在作报告。孟建柱说江西发展,不应该只局限于江西,应该跳出江西这个范围,与外界共同谋求发展。我听到此突然得到启发,我就在想陶瓷学院为什么不能跳出陶院,不再局限于老陶院周边?湘湖镇想引进外资,引进景德镇陶瓷学院不是刚好吗?


2002年省委书记孟建柱来院指导工作.png

2002年省委书记孟建柱来院指导工作


于是第二天一上班,我就将领导班子叫到办公室,跟他们提出自己的想法。我说:“我们没有钱买地,校园不扩大又不行,教学条件不改善,陶瓷学院就不可能申报大学。”会议上,我将自己的想法和盘托出,大家讨论统一意见后,学院领导班子全体成员,开着车子来到湘湖镇荞麦岭实地考察。

我们到了湘湖荞麦岭实地考察,以东一路为分界点,南面是上好的水稻农田,估计要价会高,北面是抛荒的丘陵地,没有房屋和土地附作物,估计价钱相对便宜。我们觉得将新校区建在丘林山坡地上,依山而建、高高低低、错落有致,反而视觉上会更美。

大家讨论和统一好意见后,我就带着全部领导班子到湘湖镇找到李书记。我一见李书记就笑说,“李书记,我们帮你引进外资来了,我把我们陶瓷学院引进来,你欢迎不欢迎?”李书记开始有点不相信,后来听我们说将陶院新校区建到湘湖镇,表示举双手欢迎。我就跟他实话实说,“我们陶院没钱,我们不要你对面的水田,就要你这边的荒山坡,你这个土地的钱要绝对优惠给我们就行。”李书记高兴得合不拢嘴,说:“只要你们来,那个山坡地不要钱都可以。”但是陶院的几个领导人都表态说:“该给的一定要给,你们给我们绝对土地优惠就行。”


2005年秦锡麟(中)视察湘湖校区建设进展.jpg

秦锡麟(中)查看湘湖校区建设进展


第二天,湘湖镇经过了党委会讨论,李书记很快就答复了景德镇陶院,湘湖镇以每亩地九千元的价钱卖给陶瓷学院这片山坡地。陶瓷学院的全体领导班子听说后都特别兴奋,没想到拖了大半年的土地的难题,这么轻易地就解决了,而且九千元和近三十万的土地成本的悬殊,促使陶瓷学院领导班子当机立断,2002年6月底,景德镇陶瓷学院和湘湖镇订下了一千多亩的土地买卖合同。


10168EADAFCE372C0F70C6F1B92_B20EA770_1848B.jpg

教学楼群


很多年过去了,想起这件事,我依然觉得感慨不已,不得不佩服当年那个做决定的湘湖镇党委书记,他的远见卓识成就了湘湖镇今天的市场繁荣,也奠定了陶瓷大学如今不断发展壮大坚实基础。


湘湖校区图书馆获中国建筑工程“鲁班奖”


合同定下来以后,陶瓷学院的领导班子就各负其责,开始想办法动迁、规划、设计新校区。当时我在党委会班子上提出来,建设新校区,一定要在节约的基础上实现高标准,会议决定新校区设计方案通过对外招标的形式确定。经过几个月的筹备,2002年11月,陶瓷学院召开了新校区招标评审会,我们从东南大学、天津大学、南京建筑设计院三个竞标单位的设计方案中,最终评选出南京建筑设计院的设计方案作为新校区的建设方案。

2003年陶瓷学院成立了新校区建设领导小组和指挥部,领导组织新校区建设。指挥部总指挥由副院长肖任贤担任,副总指挥由院长助理蔡付斌和基建处长胡建生担任。我在当时的班组会上表态:建设经费、建筑基金、工程进度我一概不管,全部由肖副院长总抓总管,但是建筑设计和布局图必须经过我亲自签字,不论什么地方建什么房子,造型是什么样的,也必须经过我审查。陶瓷学院是一所艺术大学,就是要有艺术的眼光去建设好,必须高起点、高水准去建设,并且实施现代化数字化建设方案。

会后,有人就跟我开玩笑,说:“你一个院长兼党委书记,一把手不管财政不管基建,学校的钱你不管,那你管什么?”我笑着回答说:“学校栽什么树、种什么花归我管,我是学艺术的,搞好环境、设计好校园、规划好校园是我的责任。”

为了新校区建设,我带着领导班子还到南昌好几所大学参观和考察,吸取他们的校园建设经验。我还带着肖副院长一起到广东、福建等地听取很多陶大校友的意见和建议。很多校友有生产墙外砖、地砖的,结果我在福建看中了校友生产的墙外砖,我就与校友商量,请他们优惠。福建校友二话没说,给予母校最大的支持,所以建设新校区的墙外砖是福建的校友提供的,新校区有些卫生洁具又是佛山的校友捐赠的。我们学院靠着精打细算,以及各方校友的大力支持,新校区在建设费用上节约了不少钱。

我很高兴,参与了陶院新校区的所有构想、设计、以及具体建设的实施。我印象中最深刻的应该是新校区的大门设计,陶瓷学院当时请了景德镇建筑设计院总工程师黄浩先生设计。为了这个陶大新校区这个校门,我让这个景德镇的著名建筑设计大咖,前前后后修改了九次设计稿,最后黄浩对我说:“老兄,饶了我吧,我都快叫你爷了!”我就笑着对他说:“将来名留青史的人又不是我,这个校门做得好不好,别人都说是你黄浩设计的。”黄浩也只好没奈何地对我苦笑。最后一稿出来,黄浩他很得意,我也终于很满意。


图书馆.jpg


753E8637415261A2D6633E0DB82_0832A9EC_149B0.jpg

湘湖校区图书馆


截止2005年底,在各级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景德镇陶瓷学院圆满完成了临街旧房拆迁和大门建设工程;新校区单体工程完成了教学楼、学生公寓、食堂、浴室、超市等学校基础设施。2007年,湘湖校区图书馆获得中国建筑业最高奖——中国建筑工程鲁班奖。

新校区的建成,对后期学校进一步扩招创造了条件,也为景德镇陶瓷学院申报博士点和申报景德镇陶瓷大学也打下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