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青春之舟扬帆起航
——在景德镇陶瓷大学2025级新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党委副书记、副校长(主持行政工作)吕品昌致辞
(2025年9月15日)
亲爱的2025级新同学们,老师们,来宾们:
大家下午好!
今天,我们相聚于此,共同迎接2025级新同学的到来,为这所百年学府注入新的青春活力。首先,我谨代表全校师生员工,向来自五湖四海的5900余名新生表示热烈的欢迎!向一路培养、支持你们的父母和师长表示中衷心的感谢!
今年是景德镇陶瓷大学建校115周年。回望历史,在清末“废科举、兴学堂”的历史背景下,中国陶业学堂应运而生。百余年来,学校虽历经“九易校名、四迁校址、四度中断”的艰辛辗转,但始终不忘办学初心,与中国陶瓷业发展共进,为社会培养了10万余名专门人才,被誉为中国“陶瓷黄埔”,形成了独特的“陶院现象”。放眼当下,学校形成以陶瓷为主轴、本硕博贯通的人才培养体系,获批推免资格,拥有国家及省部级科创平台33个,创设景德镇国际陶瓷艺术双年展品牌,跻身全省四所拥有A类学科高校行列,成为全国乃至世界陶瓷人才培养、陶瓷科技创新和陶瓷文化艺术交流的重要基地。展望未来,学校强化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改革,主动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聚焦学科攀登、科创赋能、开放提升等重点突破方向,加快建设有重要国际影响的高水平陶瓷大学。
在学校发展的新征程,今天,同学们正式成为一名陶大人,意味着你们的人生翻开了新的一页。这让我不禁想象大家会如何书写自己的青春答卷。
如果说青春是一场远航,那么从今日起,在陶大的每一个日夜,都将是你们亲手锻造这艘船、成为自己舵手的宝贵时光。你们将在这里为它打造坚实的船身,为它升起理想的风帆,为它校准穿越瀚海的罗盘——直至驶向那片属于你们的、星辰闪烁的海。
同学们,“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这是路遥小说《人生》卷首语。我想选择步入陶瓷大学求学应该成为大家人生中的重要一步。在此,我提三点希望,与同学们共勉。
第一,以理想为帆,锚定青春航向。理想信念是人生总开关,对青年而言,更是如此。它决定了人生的方向和高度,是青春远航的动力源泉。习近平总书记15岁时到梁家河大队插队落户,年轻的他在陕北贫瘠的黄土地上,不断思考着“生存还是毁灭”的问题,最后立下“为祖国、为人民奉献自己”的信念,为我们当代青年成长成才树立了青春的榜样。
我们常说,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今年9月3日,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日,天安门广场举行了盛大阅兵仪式,相信大家和我一样,心潮澎湃、感慨万千。在十四年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战中,无数革命先辈用热血和生命诠释:理想信念是在民族存亡之际的挺身而出,是面对强敌时百折不挠的钢铁意志,是将个人命运与国家未来紧密相连的崇高选择。希望同学们从民族的苦难辉煌和党的奋斗历程中,汲取理想信念的磅礴力量。
这份力量也蕴藏在校园的点滴之中,被真切地践行和传递着,书写着同样精彩的篇章。实验室通宵达旦的灯光,是对陶瓷配方千次试错的执着;工作室精益求精的打磨,是对传统技艺传承创新的坚守;创新创业孵化基地热烈的讨论,是用陶瓷语言讲述中国故事的梦想。这些身边的微光,汇聚成陶大人信念的星河。希望同学们善于发现,用心感悟,从这些可亲、可感的榜样中,找到自己前行的坐标。
第二,以本领为桨,驱动青春征途。“我想离开浪浪山,出去闯闯。”这是最近网络上流行的一句热梗。其实,人生风雨各处有,何处不是“浪浪山”?真正的智慧,不是逃避,而是获得翻越任何一座“山”的本领。当今时代,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人工智能正在重塑产业格局,知识总量呈几何式增长,学科交叉融合加速,知识更新周期急剧缩短。这带来了更快的节奏,也呼唤着更多兼备扎实基础、丰厚底蕴、有思想、能创新的复合型人才。同学们要想翻越人生的“浪浪山”,必须练就过硬的本领。
大家都正值苦练本领、增长才干的黄金时期,要珍惜在校时光,远离浮躁,像打磨瓷器一样,沉下心来对待每一门课程、每一次实验。认真学好专业知识,掌握过硬看家本领,做到“精进一艺,深研一域”。同时,要深刻认识到,我们正处在一个边界日益模糊、创新无处不在的时代。希望同学们不要把自己局限在单一赛道,在深耕专业的同时,践行学校“科艺结合”的培养理念,主动打破认知壁垒,增强跨界思维,争做“斜杠青年”,用知识的广度拓展人生的深度。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陶瓷大学始终把脑手并用作为重要育人方式,就是希望同学们在实践中淬炼真知。无论是拉坯塑形时指尖与泥土的每一次对话,还是窑火淬炼中漫长而充满期待的等待;无论是社会实践时用脚步丈量山河,还是企业实习中面对真实项目的精益求精,这些实践磨砺都是最宝贵的人生财富。希望同学们不急于求成、不浅尝辄止,以“深耕细作”的韧劲,在学以致用中用心经营,为人生的远航筑牢最坚实的根基。
第三,以担当为舵,引领青春征程。学校自创办之日起,就与中国陶瓷事业紧密相连,始终根植于陶瓷这片沃土,牢记“发扬国粹、利民裕国”精神。115年前,中国陶业学堂把“养成明白学理、精进技术人才,以改良陶业”作为办学宗旨,将个人技艺与国家产业振兴紧紧绑定。抗战时期,学校师生赤心报国、艰险不屈,踊跃捐款捐物,精研陶瓷支援抗战,将安静的“窑炉”化为保家卫国的“烽火台”。改革开放以来,广大校友敢闯敢试、勇立潮头,造就了一大批知名企业家、科技领军人物,创造了科达、箭牌、金意陶、简一等一大批中国著名品牌。如今,十万陶大校友薪火相传、矢志创新,共同撑起了民族陶瓷产业的脊梁,践行着“陶瓷业服务尖兵”的培养目标。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新征程上,陶大青年始终以行动诠释使命担当,用选择回应时代召唤:5年来,102名毕业生参加西部计划、297支社会实践队用脚步丈量国土、1100余场宣讲传递青年之声、16万小时的志愿服务点亮他人……每个数据的背后都在诉说:担当从来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以“小我”融入“大我”的格局,以“奋斗”应答“时代”的召唤。
今天,我们的使命不仅是传承,更是开创:要用新材料技术破解“卡脖子”难题,让陶瓷成为大国重器的关键支撑;要用数字与AI赋能千年遗产,让这张靓丽名片“活”在云端、走向世界;要用可持续理念重塑生产工艺,让古老的陶瓷工业引领绿色发展的未来。时代的考题已经列出,我们的答卷正在写就。希望同学们深刻理解自身专业与国家发展的内在联系,把炽热的爱国之情转化为脚踏实地的报国之行,将个人奋斗的涓涓细流融入国家发展的汪洋大海,以一生的真情投入、一辈子的顽强奋斗,书写属于陶大人的壮丽青春!
同学们,你们的大学生活已经开启。愿你们在这里,夯实理想信念的根基,锻造过硬本领的翅膀,扛起时代赋予的担当,用火一般的青春,去创造属于自己的“传世之作”!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