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一年。会议期间,全国人大代表、景德镇陶瓷大学国际学院院长、教授张婧婧,全国人大代表、景德镇陶瓷大学陶瓷文化高等研究院教授刘文斌,积极履职尽责,发挥专业优势为国家发展建言献策,在两会上不断发出陶大声音,展现陶大担当。
3月6日,中国新闻网刊发《文化出海:让陶瓷文化成为“破壁者”》报道,采访代表对文化“出海”相关话题的见解。张婧婧表示,要聚焦景德镇陶瓷文化国际化发展,建议以传统工艺创新为根基、数字科技赋能为手段、国际传播与贸易合作为路径,构建兼具东方美学与现代价值的文化出海新范式,推动中国陶瓷从“器物输出”向“文明叙事”跃升。
3月7日,《光明日报》《两会特刊》栏目连线张婧婧。她谈到,陶瓷行业要研究符合中国文化品牌的经营策略,确立市场定位、形象塑造、跨界合作等内容,扶持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品牌和艺术家品牌;依托数字媒体新平台,围绕“融合共生”的理念构建国际交流与合作平台,构建一套由政府、智库、社交媒体和用户多方配合的多层次、多渠道的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体系。
3月8日,《新华每日电讯》发表题为《张婧婧代表:探寻陶瓷文化新消费的入口》的报道。张婧婧认为,文化新消费的密码在于“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兼容并蓄,要以科技赋能传统文化创新性转化,通过新消费场景激活陶瓷文化生命力,推动中国故事从文化自信走向全球化传播。
3月8日,在人民网刊发的《全国人大代表张婧婧:加强国际交流,推动陶瓷文化“走出去”》报道中,张婧婧提出,通过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景德镇可以更好地向全球展示其独特的文化魅力,增强国际社会对中华文化的认知与认同,更好地传播中国优秀文化,讲好中国故事。
3月11日,《中国文化报》刊发报道《拥抱新技术,让文旅人才辈出》。张婧婧呼吁,推动院校建立“非遗数字化”交叉学科,实施“文化筑基—技术赋能—项目实战”的三段式培养方案。在职业培训领域,建立非遗传承人数字素养认证体系,开发涵盖数字采集、版权管理等实用技能的标准化课程。同时完善产学研协同机制,组建由传承人、数字工程师、文化学者构成的创新团队,在重点项目实践中促进知识融合与能力提升。
全国人大代表、景德镇陶瓷大学陶瓷文化高等研究院教授刘文斌
3月6日,中国新闻网刊发《文化出海:让陶瓷文化成为“破壁者”》报道,采访代表对文化“出海”相关话题的见解。刘文斌认为,可以运用区块链确权、元宇宙展陈技术,建成可追溯的陶瓷数字传播平台,充分利用实体空间作为展陈的主要载体,同时结合数字技术如VR、AR等,创建文物知识共享和文化体验的需求场景。
3月6日至7日,新法治报、新浪财经先后刊发文章《全国人大代表刘文斌建议:支持中央部属高校在赣建新校区》。刘文斌呼吁,通过优化高等教育布局、强化政策支持,推动江西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为中部崛起战略注入新动能。
3月6日,在中国报道刊发的《刘文斌:构建中国陶瓷非遗国际传播标准化体系 增强文化国际话语权》文章中,刘文斌谈到,在推动文明交流互鉴中急需建立一套传播参考标准化体系,构建中国陶瓷非遗国际传播标准化体系,是提升陶瓷非遗术语的标准化程度、降低文化传播中的误解率、增强文化国际话语权、维护非遗传承核心价值的迫切需求。
3月10日,中国税务报刊发文章《刘文斌:让世界听懂中国陶瓷的“语言”》。刘文斌表示,文化共鸣比单纯的技艺展示更能打动人心。他认为,应尽快制定《中国陶瓷非遗国际传播分类与术语标准》《中国陶瓷非遗术语使用指南》,构建中国陶瓷文化话语体系,明确术语的适用场景、翻译标准和注释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