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考研已经落下帷幕,我校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班级在本次考研中交出了一份亮丽答卷,全班57名同学,共有45人考研,最终30人成功考取硕士研究生,其中15人进入武汉理工大学、北京科技大学、苏州大学、西南大学等211高校。
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1班班长程文杰告诉记者,优秀成绩的背后离不开学院和老师们无微不至的帮助与关怀,大一进校,班主任就为同学们分析了专业的前景,鼓励大家树立考研的目标,做好学业规划。“国家对新能源产业的需求,很大程度上是对科学研究的需求,老师希望我们以后能够考研,继续做科研,满足国家对这个行业的人才需求。”
从树立考研目标到付诸行动、再到成功上岸,学院和老师们真正为学生花了心思,出了“妙招”。
大一下学期,班级布置一项任务,每名同学在大一结束前要联系到1位专业老师,并从大二开始跟随老师进入实验室。班主任孙良良说,这项举措的目的,主要是帮助学生更好地熟悉专业,训练科研思维,让学生切身体会科学研究的重要意义,从而较早地坚定考研的决心和信心。
“加入老师课题组后,我们对专业、对科研的认识就完全不一样了,也让我更加清晰了考研的重要性。”成功上岸北京科技大学的叶逸飞说,学院的专业老师们很热心,加上班主任的推荐,班里几乎所有同学都找到了自己的“学业导师”。
通过“学业导师一对一指导”,新能源班的同学们积极做课题、发论文、申请专利,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等各类学科竞赛。如叶逸飞同学在JCRQ1和中科院1区发表了《具有“连续”单晶的蜂窝状MXene/NiFePx-NC在电催化析氧反应中具有高活性和坚固的耐久性》;黄卿同学在《catalysts》上发表《A位阳离子对Ln0.5Sr0.5CoO3-δ(Ln=La、Pr和Sm)对可充电锌-空气电池双功能电催化活性的影响》。比追赶超之下,班级考研的氛围愈加浓厚。
进入大三,新能源专业教研室还专门调整培养计划和课程规划,将大四上学期的课程尽量全部挪至大三,以便给同学们留出相对宽松的备考时间。同时,学院还发挥朋辈引航的积极作用,邀请优秀上岸的学长学姐进行考研经验分享,为同学们讲解复习方法以及备考路上的注意事项,帮助同学们增强上岸信心。
一个人可以走得比较快,但是一群人才能走得更远。班级的背后同样也离不开每位同学的孜孜不倦、互相鼓励和彼此成就。积极向上的优良班风成为培养人才的坚实“土壤”。为了让每个人不在学习上掉队,从大一开始班级内部便建立互助小组,每次课后,大家通过互相问答来巩固上课知识。考研备考期间,互助小组坚持一起去图书馆学习,相互监督看书,重点、难点的问题及时讨论,并互相帮扶弱势科目,有效地提升了备考效率和质量。“数学是我的弱项,大学期间还挂过一次科,但经过老师和同学们的帮助,我考研的数学成绩达到了85分。虽然大家即将毕业分离,但我们一定会记得这些年老师们的教导和同学们之间的鼓励支持。”成功上岸景德镇陶瓷大学的龚奇奇说。
一直以来,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实行青年博士教师担任专业班主任,依托高比例博士、教授群体和实验室资源以及已经立项的“国基项目”,大力推进学业导师制,实行导师和学生双向选择,落实新工科拔尖人才培养制。同时,学院实行学业预警与帮扶制,开展考研座谈会、考研面试指导交流会、考研经验分享会、优秀校友话成长活动等,形成了学风建设优化的长效机制。